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阅读蚯蚓的十九种方式》(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并在十二个国家上架

2025-10-24 作者:长河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本书的完成,亦是对“蚯蚓诗学”这一隐性传统的自觉梳理与主动建构。
  20251019日《阅读蚯蚓的十九种方式》(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并在十二个国家上架。《阅读蚯蚓的十九种方式》(英文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山东政法学院副教授颜海峰,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付玉群共同主编。本书上篇由十九位翻译家围绕马启代诗歌《蚯蚓,是地下的诗人》进行英文翻译,并根据各自的理解和翻译处理做了赏析和译后记;下篇由十九位学者、诗人和诗评家围绕马启代诗歌《蚯蚓,是地下的诗人》进行独立评论,各位翻译家与自己的研究生共同完成对评文的翻译。本书由亚马逊出版后,相继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波兰、意大利、荷兰、瑞典、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等上架销售,据悉,本书的汉语版不久将在中国正式出版发行。

附原书前言(汉语版):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上,一只微小的蚯蚓悄然穿行,却在黑暗的土壤中掘开了一条通往精神深处的诗性隧道。这便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马启代那首题为《蚯蚓,是地下诗人》的作品。如今在一部题为《阅读蚯蚓的十九种方式》的书稿中,以原诗、英译、评析与后记交织的形态,重新焕发出跨越语言与物种的生命力。它不再仅仅是一首诗的翻译集,而是一场关于存在、书写与生态的沉思,一次在沉默中发出的震耳欲聋的低语。
  初读此诗,或许会因标题的奇崛而心生疑惑:蚯蚓,那在雨后泥泞中缓慢蠕动、令人本能避之不及的生物,如何能与“诗人”这一充满灵性与尊严的身份相提并论?然而,正是这种看似荒诞的并置,瞬间击碎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诗中写道:“蚯蚓,是地下诗人。最懂黑,所以不说话 / 唱歌,但像元曲或宋词。”这开篇的悖论,已悄然完成了一场精神的置换——蚯蚓不再只是被观察的客体,而成为主动的书写者。它在黑暗中穿行,如同诗人在灵魂的幽暗处摸索;它让土地穿越身体,正如诗人让黑暗穿越灵魂。这种“穿越”,不是被动的承受,而是一种主动的接纳与转化,是生命在压迫中完成的自我塑造。于是,蚯蚓的每一次蠕动,都成了诗句的推敲;它的生存,本身就是一首在泥土中精雕细琢的宋词。
  这首诗是马启代诗歌创作中极具代表性的生态哲思之作,集中体现了其“为沉默者代言”的诗学追求。此诗以蚯蚓为意象,将卑微生命升华为在黑暗中坚持书写的“地下诗人”,深刻隐喻了知识分子在时代重压下的精神坚守与沉默抗争。自诗作发表以来,各路诗家不吝溢美之词,或引用或致敬,十多年来似乎有形成一股“蚯蚓诗学”的势头。2013年,时《世界诗人》(现《国际诗歌翻译》)主编张智博士就给我发来了这首诗让我英译,至今已经十二个年头。去年年底,笔者与诗人恰好聊到这里,诗人说今年11月是其发表作品40周年,我趁机提议,找上一些译家共同翻译然后赏析,搜罗“蚯蚓”诗评汇总出版为一本书,国内外同步发行。诗人欣然应允,我即着手搜集,是为今天这本书的来源。
  从本书的体例可见,这是一次卓越的跨文化诗学实践。它不满足于简单的原文与译文对照,而是通过大段的阐释性文字,将翻译的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思想的延展。上编集中展示了19位翻译家的英译、译析和译后记,在此要特别感谢他们在百忙之中接受笔者的邀译,他们是
  ——请容我以姓氏拼音顺序列出:丁立群、丁如伟、董秀静、付玉群、李正栓、钱志富、石永浩、史潘荣、童天鉴日、王昌玲、王毅、伍敏毓、徐彬、薛武、杨秀波、杨中仁、张智中、赵佼。其中,付玉群教授为本书提供了部分出版经费,并对全稿进行了通审,让笔者铭感五内。19篇诗评由来自全国9所高校的19硕博士共同完成,他们是来自山东师范大学的毕淑婷、公亦婷、郭晴、刘家宏、谭宇晨、王靖宇、赵文誉太原理工大学的储晓真、郝堉媛、宋羽心、孙安祺、徐梦依、周一诺山东农业大学的许潇亚西南科技大学的沈慧敏河北师范大学的王亚洁、周一诺中北大学的张慧敏,以及扬州大学在读博士张丹。没有他们的付出,这本书不可能完成。在此,再致谢忱。
  他们的参与,不仅为本书注入了多元的学术视角与语言活力,更体现了一种跨代际、跨地域的学术协作精神。这些来自不同高校的中青年翻译家和硕博士,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敏锐的诗性感知,深入文本肌理,逐字推敲,力求在英文语境中还原原诗的哲思深度与美学韵味。他们的工作,既是对马启代诗歌的一次集体致敬,也是中国当代诗歌翻译人才培养成果的生动呈现。上编的翻译家们在翻译过程中撰写了富有洞见的译后记与评析,将一次语言转换升华为一场思想对话,使本书超越了单纯的作品传播,成为一次关于诗歌本质、生态伦理与跨文化理解的深度探索。
  本书的完成,亦是对“蚯蚓诗学”这一隐性传统的自觉梳理与主动建构。它不再局限于单篇诗作的赏析,而是通过十九种翻译路径与批评视角,呈现出诗歌意义的丰富性与开放性。正如蚯蚓在地下织就隐秘的网络,这些文字也在语言与思想的土壤中悄然连接,形成一张意义的根系。我们相信,这部凝聚众人智慧与心血的著作,不仅能让马启代的诗思跨越国界,也将为世界读者理解中国当代诗歌中的生态意识与精神深度,提供一条独特而深刻的路径。愿这本小书,如那只沉默的“地下诗人”,在异域的语言土壤中,继续它无声而坚韧的书写。
  作者:颜海峰

主编:
 
颜海峰,博士、副教授。著有诗集3种,编、译60余种诗集,主编“东西文翰大系”丛书,曾获中国当代诗歌奖翻译奖。
付玉群,西南交通大学在读博士,西南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诗歌翻译》客座副总编。

上篇:翻译家简介

1. 丁立群
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MTI研究生导师,英国剑桥大学和南安普顿大学访问学者
2. 丁如伟
博士,MTI硕士生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外国语文研究》责任编辑
3. 董秀静
太原工业学院外语部副教授,出版专著和译著各1部,曾获 “全球百人百译”翻译大赛二等奖。
4. 付玉群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译介学在读博士,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5. 李正栓
河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典籍英译专业委员会会长、河北省翻译学会会长。
6. 钱志富
文学博士,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副教授十佳中国当代诗人中国当代诗歌翻译奖获得者
7. 石永浩
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MTI导师《国际诗歌翻译》杂志客座总编曾获第六届中国当代诗歌奖·翻译奖。
8. 史潘荣(Joseph Spring)
博士,宁夏师范大学讲师,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诗殿堂》翻译主编。
9. 童天鉴日
博士、诗人、译者。著有诗集、译诗集和杂文随笔集共12种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10. 王昌玲
安徽师范大学教师,出版合译著4部独立翻译出版汉译英诗集4部两次获得韩素音翻译大赛汉译英优秀奖。
11. 王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英语教师,曾获“全球百人百译”翻译大赛一等奖3次,现任《国际诗歌翻译》客座副总编。
12. 伍敏毓
海南大学英语笔译硕士,大学英语教师,益阳外事语言人才库成员。
13. 徐彬
教授,翻译家。出版译著70余部,曾荣获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年度译者”奖及中国科技出版社2023年“年度译者”奖。
14. 薛武
扬州大学英语教师,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访问学者,“七剑诗派”之“灵剑”
15. 颜海峰(木樨颜)
博士、副教授,《国际诗歌翻译》客座总编“东西文翰大系”总编,曾获中国当代诗歌奖翻译奖。
16. 杨秀波
桂林理工大学副教授,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翻译作品及论文数十篇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17. 杨中仁
英语译审,教授,曾兼任陕西省翻译协会理事,广东省本科高校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8. 张智中
教授、博导,南开大学翻译系主任、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典籍英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19. 赵佼
太原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中诗网编辑、《学术视界》编委会委员,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下篇:批评家简介


陈明火
笔名执仗,湖北省作协第五、六届委员,出版著作十数种,曾获《中国作家》特等奖等。
迪夫
诗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诗歌发表《诗刊》《星星》,并入选多种诗歌选本。
冬雁
本名王艳,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商丘女子诗社常务副社长。作品散见于《诗刊》等杂志。
宫白云
著名诗人、评论家,曾获中国当代诗歌奖批评奖等多项荣誉,出版诗集、评论集多部。
黄土层
本名赵爱龙。作品刊于《中国诗歌》《诗选刊》等刊物,并入选多家选本。
李建平
文学博士,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诗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刘广涛
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安徽怀宁海子诗歌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卢辉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作散见于海内外主流报刊杂志,出版有数种诗集。
鲁侠客
儿科医生、诗人,诗作散见于《诗潮》《星星》等期刊,曾获傅雷文艺评论奖等。
鲁学民
作品见于各种文艺理论期刊,被多种选本收录,出版有诗集《城外》等多部。
天露
安徽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诗歌月刊》《诗选刊》等报刊杂志。
王传华
《联合日报》原编委、《春秋》杂志社原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出版文论集等多部。
王恩荣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诗眼睛》主编。获2020年第六届“晋中文学奖”评论奖。
王立世
诗人、评论家,作品散见于《诗刊》《诗探索》等,曾获全国十佳诗歌评论家称号等。
吴投文
文学博士、评论家、诗人。在海内外报刊发表大量作品。出版诗集和学术专著十数种。
16.邢海珍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诗刊》《人民文学》等发表诗作,曾获黑龙江省文艺奖等。
17.岩峰
原名杨岩峰。出版有诗集、诗论集多种,作品被收入多种专集或年选。
18.鹰之
诗人、批评家、思想家,原名李邦学,立体主义诗歌发起人,著有诗集《美好是疼的》。
19.钟岩松
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诗刊》等报刊杂志,并入选多种选本,出版散文诗集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