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论坛

“小意象”,承载“大生存”

——读“傅天虹中国新诗藏馆”所选摘的“金句”及“寄语”

2025-10-14 14:39:43 作者:俊明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俊明,作家、诗人、评论家、自由撰稿人,在海内外发表小说、诗歌、评论、纪实文学等作品400余首(篇),出版著作六部,居深圳、广州等地。

  陈明火的短诗“金句”与“名家寄语”,如一把锋利的刻刀,勾勒出当代人生存的精神图景。

  “金句”,来自于《陈明火短诗选》(《银河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360个人图书馆·傅天虹中国新诗藏馆》收藏)的五首诗作中“选摘”的“金句”。我以为这些含蕴极深的“金句”,没有宏大叙事的铺陈,也无华丽辞藻的堆砌,唯有“黑匣子”“夜”“树”“雀窝”“梦的遗嘱”等一个个看似寻常的“小意象”,却牢牢地扎根于人类“生存”这一宏大主题之上。这些意象虽小巧,却隐寓着诗人陈明火对人类的孤独与疏离的深度探索、对集体性焦虑的共情、对绝望中的希望的追寻,并以一些微观的物象承载起宏观的生存思考与追问,让每一首短诗中的“金句”,都成为一面面映照时代精神困境与突围的镜子。

  生存困境的隐喻性建构里,展示了以“黑匣子”与“黑夜”,织就的精神囚笼。

  诗人陈明火擅长将人类抽象的生存困境,悄悄地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化隐喻,诗中的“黑匣子”与“夜”,便自然地构成了核心意象体系。

  偌大的一个地球

  比“黑匣子”还要清静

  人呢?与我争夺微笑的人呢

  伸手去摸

  尽是漆黑的恐惧

  ——《八点,进入“黑匣子”》

  《八点,进入“黑匣子”》的节选里,“偌大的地球/比‘黑匣子’还要清静”,打破了常识认知——地球本应是开阔的生存空间,却因“人呢?与我争夺微笑的人呢”的追问,显露出荒诞的空寂。“黑匣子”,本是记录事故的载体,此处却成为人类精神封闭的容器。

  “伸手去摸,尽是漆黑的恐惧”,将现代人面对孤独、疏离时的无助,转化为触觉可及的“漆黑”,让生存困境从抽象情绪落地为具体的体验之中。

  靠几盏灯

  擦不亮,夜的肌肤

  夜黑黑的表情

  一如煤炭

  受法律保护

  ——《黑夜》

  《黑夜》,则进一步强化了人生困境的“合法性”。

  “夜黑黑的表情/一如煤炭/受法律保护”。“煤炭”的漆黑与“法律保护”,形成了尖锐的反差——若黑暗能被“保护”,就意味着生存困境不再是偶然的遭遇,而是被默许、甚至是一种固化的常态。诗人陈明火以“擦不亮,夜的肌肤”的徒劳,隐喻个体对抗系统性困境的无力。

  “几盏灯”的微弱与“夜的肌肤”的庞大,所带来的较为悬殊的对比,将人生客观存在的生存困境从个人层面升华为时代性的精神困局。

  集体焦虑的具象化表达里,展示了从“个人心态”到“树们都有”的共情延伸。

  陈明火诗歌的隐深之处,在于突破个人情绪的局限,将个体的焦虑转化为集体性的精神共鸣。

  呼吸被盗

  希望也被盗

  人生在劫持中

  这不全是你我的心态

  树们都有

  ——《呼吸被盗》

  《呼吸被盗》中的“呼吸被盗/希望也被盗/人生在劫持中” 的痛感,本是个体对生存权利被剥夺的控诉,但“这不全是你我的心态/树们都有”一句,瞬间将与生俱来的焦虑感从“个人”扩展到“集体”。

  “树”,作为自然生命体的象征,本应是生机的代表,却与人类共享“被盗”的命运,暗示焦虑并非个体的偶然脆弱,而是跨越物种、覆盖万物的普遍状态。这种集体性焦虑,在《世界会比雀窝还小》中更显压抑:“回味人生/吞食苦果多有时日/若要躲避/世界会比雀窝还小”。“雀窝”,本是微小的生存空间,而“躲避”曾经的“吞食苦果”,却让世界比雀窝更局促。这里,揭示了集体性困境下“逃避”的无效——当“苦果”成为人生常态,个体连退守的空间都被压缩了。诗人陈明火以“吞食苦果”的味觉体验,将集体焦虑转化为生理层面的痛感,让读者在“苦”的共鸣中,感知到超越个体的、普遍性的生存压力。

  绝望边缘的希望微光里,展示了“梦的遗嘱”与“阳光下的生活”的精神突围。

  尽管陈明火的诗歌里浸润着不同的“黑暗”与“焦虑”,但隐深处,始终留存着一缕缕希望的微光,构成“绝望—突围”的精神魅力。

  夜梦在无趣中消失

  我摸了摸梦的遗嘱

  想到了阳光下的生活

  ——《抓破了梦的皮》

  《抓破了梦的皮》中,“夜梦在无趣中消失”,是困境的延续——连梦境这一精神避难所都失去了色彩,但“我摸了摸/梦的遗嘱/想到了阳光下的生活”,却完成了“我”在“夜梦”中的精神转向。

  “梦的遗嘱”,是关键的意象:即便梦境消逝,其残留的“遗嘱”仍留存着对美好事物的记忆,而“阳光下的生活”,则是对光明的明确向往。这种值得期待的“向往”,打破了前文“漆黑”“黑夜”的封闭式循环。

  我以为诗人陈明火诗中的这种希望,并非空洞的乐观,而是植根于困境中的清醒认知。

  回味人生

  吞食苦果多有时日

  若要躲避

  世界会比雀窝还小

  ——《世界会比雀窝还小》

  《世界会比雀窝还小》,虽言个体逃避的无效,但暗含着“不逃避”的潜台词——当“躲避”只能让空间更局促,反证直面苦果才是唯一出路;《黑夜》,“靠几盏灯/擦不亮,夜的肌肤”,虽写徒劳,却未放弃“擦”的动作细节,这“擦”的努力本身,便是困境中不屈的精神微光的再现。

  诗人陈明火自始至终以“绝望中的希望”,完成了个体的精神的突围,让诗歌超越对人生困境的控诉,成为探问生存、追寻光明的精神路标。

  纵观陈明火的这几首短诗的“金句”——“黑匣子”的封闭、“夜”的浓重、“树”的共情、“雀窝”的局促、“梦的遗嘱”的余温等“小意象”与小意味,从未孤立存在,它们如同一个个精巧的齿轮,彼此咬合,共同驱动着“大生存”主题的呈现。他以小见大,将时代背景下人类的生存困境、集体焦虑与精神突围,浓缩于一个个可感可知的物象之中,让读者在触碰这些“小意象”时,能深切感知到人类“大生存”的重量与温度。我觉得他的这种以“小”承载“大”的创作智慧,就像他曾用诗写下的“名家寄语”中的“只要上帝捡带几粒就够了”:

  一把声音,撒在“名家集萃”的

  色彩里,任时间扛着

  而后慢慢的切成流星雨

  只要上帝捡到几粒就够了

  “名家寄语”,以精巧意象编织出细腻哲思。

  “一把声音” 将听觉具象化,“撒在‘名家集萃’的色彩里”,借通感打通声与色,让文学场域的声音有了可视可品的斑斓质感。

  “时间扛着”, 以拟人赐予了时间的重量,暗合“名家”之声的沉淀感。

  “切成流星雨”,则打破沉滞,用“切”的利落与“慢慢”的舒缓,让凝固的时光与声音有了流动的璀璨。

  “上帝捡到几粒就够了”极妙,以“几粒”的轻巧藏着“精华”的厚重。这里,凸显了对“名家”之声的珍视,也留足想象中的留白。

  陈明火短诗的“金句”与他的“名家寄语”,不仅让诗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与共鸣感,更是让其成为跨越时空、叩击人心的生存思考载体。
 

2025年9月16日深夜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