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与回声
——我与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十年诗缘
在中国当代诗学的版图上,有一处山水相映、学问与情谊共生的精神高地,那便是坐落于重庆北碚的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缙云山长青,嘉陵江东去。自1986年创立以来,中国新诗研究所四十载薪火相传,见证了一代又一代诗学人的理想与坚守。作为国内唯一专门从事新诗研究的实体机构,它不仅是中国新诗理论的核心摇篮,更是海内外华文诗学界公认的诗学重镇。于我而言,那亦是一方心灵的灯塔——诗学之光自此升起,映照人文的高度,也照亮求索的方向。
说起我与新诗所的缘分,要追溯到2015年。那一年,吕进教授因探亲来到新加坡,偶然出席了一场周末诗会。正是在那次诗会上,我有幸结识了这位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创办人与灵魂人物。吕进教授学识渊博,气度从容,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诗学名家,更是一位富有人文温度的长者。与他面对面的短暂交流,让我第一次体会到“诗学”二字所蕴含的辽阔与深邃。从那一刻起,我与新诗所的缘分便悄然种下,生根发芽,延展至今。
不久之后,吕进教授留意到我这位晚辈的创作,我也常怀敬意,将新作寄去请益。同年十二月,我的一组以“酒”为主题的诗作蒙他赏识并推荐,发表于《郎酒视界》公众号。这份认可让我倍感温暖,也成为我与新诗所交往的美好开端。从那时起,吕进教授对我的创作始终给予关注与扶持。
2016年,吕进教授为我的首部诗集《以诗为铭》亲笔作序,先后刊载于《江苏散文网》和新加坡《锡山文艺》;继而为中英双语诗集《陌上桑》撰写评论,发表于《重庆晚报》。他指出,《陌上桑》延续了我诗歌一贯的色彩感与画面性,同时展现出新的精神高度与艺术攀登;认为我的创作“在新诗中接通了传统诗学的文体美学”,所走的是“汉语诗歌的正途,大有可为,前途似锦”,并寄望我成为“新加坡与东南亚诗坛的汉语诗歌形象大使”。更令我感动的是,在他为《新世纪东南亚华文诗歌精选》撰写的序文中,还特意引用了我的诗句:“今天,每一个枝丫都是撑开的手掌。”那一刻,我深知,来自缙云山下的诗学灯光,已跨越山海,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2017年10月,承蒙吕进教授邀约,我有幸赴重庆西南大学,参加第六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这是我首次以海外诗人身份登台发言,我作了题为《略谈新加坡华文诗歌现况》的主旨报告。论坛由吕进教授担任主席,熊辉所长,蒋登科、向天渊、陆正兰、梁笑梅等教授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诗学名家齐聚一堂。众家论诗,思想交锋,现场气氛热烈而雅致。其后我亦受邀主持第七场学术讨论,与陆正兰教授携手,将议题引向“诗性与当代经验”的深层维度。就在那时,我切身感受到中国新诗研究的开放格局与思想厚度,也在心底生出迈向系统学术研究的决心。
两天的会期虽短,却留下深刻印记。嘉陵江畔,诗人与学者的交流汇成思想与诗意的合奏,使我体悟到诗学既关乎理性思辨,也关乎生命温度。年末,我的发言稿被《星星》诗刊“诗史钩沉”专栏采用,更坚定了我深入诗学研究的信念。
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我也积极参与各类国际诗歌征文。得益于吕进教授的鼓励,我先后荣获首届“光中杯”国际诗歌大赛优秀奖和两度“黄亚洲国际行吟诗歌奖”优秀奖。这些荣誉虽小,却如来自远方的回声,印证了我诗歌之路上每一步的积淀与成长。此后,我先后被评为“2018年度十佳诗人”“2019年度中国网络诗人”“2019年度十佳华语诗人”,并于2024年荣获“十佳当代诗人”称号。得知这些消息,远在重庆的吕进教授留言勉励我:“要再多写一些好诗。祝福!”语气温和,却蕴含着师者的肯定与鞭策,深情与期待。
时光流转,2023年秋,我应向天渊所长之邀,再度赴重庆参加第八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此次论坛以科技为羽翼,拓展诗的想象与创造。开幕式上,吕进教授在致辞中特别肯定了我的诗电影探索:“新加坡诗人舒然参与统筹策划的诗电影,为华文新诗传播方式的重建作出了可贵的尝试。”掌声如潮,那份认可属于我与团队,也属于“诗电影”这一新兴诗歌传播形态的未来。
那天下午,我在分论坛作了题为《谈谈诗电影的创作及诗科技在诗歌中的运用》的报告。这一次,我不再仅以语言传递诗意,而是携光影、声音与意象同行,让“诗学之光”在新的时代语境中获得延展与回响。当晚的“明月湖诗会”上,我还朗诵了自己的原创诗作《黄玫瑰夜色曲》,诗声与乐声交织,成为全场亮点。
2024年,我与诗电影团队为吕进教授创作了他的代表作《遇见》诗电影。令人欣喜的是,该作品于2025年第二届北京国际诗电影节上荣获“十佳诗电影奖”。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所有为新诗耕耘的同仁,更是我以影像之名,向吕进教授的师恩与诗学精神所献上的敬意。
吕进教授以长者的姿态,始终关注并扶持后进。他胸怀开放,思维敏锐,以不息的写作与研究诠释学术生命的恒久活力。谈吐温和而见解深邃,常跨越文化与国界,从现代主义到后殖民语境,从诗学本体到人类精神的故乡,令人真切感受到诗学的普世力量。他桃李遍天下,乐于提携后辈,已成为诗学精神的传灯者。而我,亦是被这盏灯光照亮的学生之一。
2021年7月,在中国新诗研究所改进“臧克家奖学金”颁奖方式的同年,我以诗人与同仁的身份,成为首批“中国新诗创研基金”赞助者之一,以支持新诗研究与创作事业的发展。这份心意虽微,却表达了我对“中国新诗所精神”的深切敬意与回响。感恩的是,新诗所在对外介绍中称我为“中国新诗研究所的老朋友”,并肯定我以“中国诗歌春晚形象大使”身份推动国际诗歌交流的努力。2021年初,我担任总策划、总导演的“第七届中国诗歌春晚暨首届新加坡会场”顺利举办,获得良好反响。这些经历让我愈加体悟到诗歌的公共价值:诗不仅属于个人心灵,更属于时代与人群,在跨文化的对话中也能获得新的生命。
同年末,一场意义深远的学术会议在线举行——“海外新移民女诗人的个体素描——西贝、舒然诗歌创作研讨会”。会议由中国新诗研究所与中国新诗创研基金会联合主办,吕进教授题词致贺,梁笑梅、向天渊教授主持,蒋登科教授担纲学术总结。四十余位学者云端相聚,五小时全程直播,庄重而热诚。参会的新诗所部分硕博研究生围绕我的三部诗集——《以诗为铭》《陌上桑》及《镜中门徒》初稿,展开系统阐发:从女性书写、时间哲学到跨文化叙事,既细腻又深刻。研讨成果随后发表于《诗学》《中外诗歌研究》《重庆艺苑》等期刊,使这一对话得以超越时空,持续生长。
彼时,我静静端坐电脑屏幕前,聆听学者们的论述,心中激荡起难以言说的感动。作为研究对象参与盛会,我获得的远非学术礼遇,而是一种深切的理解与尊重。那一刻,我确信自己的创作已被严谨的学术体系真正接纳,这份肯定,不仅属于我,也属于所有在海外执着书写的汉语诗人群体。
蒋登科教授在总结中评价道:“舒然的诗歌作品受益于中国传统诗歌,善于在日常生活与时间流逝中发现诗意,在循环的时间中感受自然与爱情,在现实中对抗焦虑,并在未来的指向中充满希望”。这段评语理性而温情,如一盏明灯,照亮我在诗歌创作与学术探索之间并行的道路。
蒋登科教授是中国新诗研究所前所长,现任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是我深怀敬意的学者。他待人温文尔雅,谦逊低调,学术造诣深厚。今年五月,蒋登科教授欣然为我的新书《槛外花开镜里花落——舒然作品评论汇辑》作序。他在序中指出:“舒然的诗在思想的清醒与情感的深切之间保持平衡”,并肯定我在“跨文化诗学”方面的实践价值。这些评价与引导,使我在学术之路上步履愈加坚定,也更深体悟到:创作与研究并非对立的两极,而是互为镜像、相互照耀的诗学形态。
今年八月,由中国新诗研究所担任学术指导单位之一的“第二届中国繁星诗会”暨青少年诗歌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安徽黄山举行。我受邀以“奥杯赛(国际)组委会副主任、诗育工程组委会副主任”的身份出席,从新加坡飞抵黄山。久别重逢,再次见到新诗所向天渊所长、蒋登科与梁笑梅教授,倍感亲切。典礼上,我们并肩为青少年获奖者颁奖。看着一张张澄澈的面庞,我心中涌起一股温热的共鸣,那不仅是对青春诗意的礼赞,更是新诗精神的延续。那一刻,我深切感到,自己已融入新诗所的大家庭,这份荣光与归属,将成为我诗路上最温柔的注脚。
近年来,吕进教授与夫人常来新加坡小住。他笑言年事渐高,愈发偏爱南洋的长夏:阳光丰沛,海风清润,空气里总带着令人心安的暖意。每次相聚,他总与我们谈诗论艺,聊文坛近事与新诗所动态,语气温和而神采奕奕。今年九月返渝前夕,他仍关切询问我的博士学业,并送上诚挚的忠告与祝福。那份长者的温情与睿智,如一盏不熄的灯,照亮我学术与创作的双重旅程。
我常想,新诗所对海外诗人的意义,已超越学术层面。它像一条无形的精神纽带,把散落世界各地的汉语诗人重新连接起来。这样的跨文化诗歌经验,让我更深地理解“新诗所精神”的内涵:那是一种不断更新的创造力,是诗学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动态平衡。
中国新诗研究所走过四十载风雨,历任所长吕进、蒋登科、熊辉等皆以学术为舟,以诗心为帆;如今在现任所长向天渊教授的引领下,中国新诗正由“建构自我”迈向“拥抱世界”。而于我,这份十年诗缘,不仅是一段生命历程,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我从一位新加坡诗坛新人,成长为走进学术殿堂的研究者;从被引领的后辈,成为参与传承与交流的同行者。这一切,都源于中国新诗研究所这座灯塔的照耀。
正如我即将出版的新诗集《潜行之书》中所写:“诗不是抵达,而是持续的呼吸;不是答案,而是时间深处的叩问。”灯塔仍在,回声未息,那是不灭的诗学之光,照亮来路,也温暖归途。
2026年,中国新诗研究所将迎来四十周年华诞。四十年,对于一所学术机构而言,是厚重的篇章,也是持续生长的青春。从缙云山下到国际诗坛,从学术研究到诗歌传播,新诗所见证了诗学理想的延续与拓展,也点亮了华文诗歌前行的方向。
作者简介:舒然,旅居新加坡诗人、艺术家,文学博士研究生。现任新加坡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国际汉语诗歌协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东南亚诗人笔会会员,香港文学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学艺术工作委员会特聘文艺名家。同时担任奥杯赛(国际)组委会副主任、诗育工程组委会副主任。创作涵盖诗歌、散文、小说与艺术评论,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创世纪》(台湾)《联合早报》(新加坡)及《国际诗坛》(美国)等海内外刊物。出版有诗画集《以诗为铭》、中英双语诗集《陌上桑》及诗集《镜中门徒》等,部分诗作被改编为诗电影与诗音乐广为传播。曾多次在国际诗歌征文中获奖,先后荣膺“2018年度十佳诗人”“2019年度十佳华语诗人”“2024中国十佳当代诗人”等二十余项文学荣誉。致力于推动诗歌跨界融合与国际文化交流,现为潜溪文学诗电影制片人及“中外诗人专访”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