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新抒情主义的现状与未来” 专题研讨会在河南云台山召开

2025-10-22 作者:武放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与会专家围绕“新抒情主义”的理论建构与创作实践踊跃发言,现场气氛热烈而富有建设性。

  2025年10月11日上午,“新抒情主义的现状与未来”专题研讨会在河南省焦作市云台山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河南省拾壹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拾壹月诗社联合主办,近4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与诗人齐聚一堂,围绕“新抒情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实践展开深入探讨。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钱文亮与河南大学教授耿占春共同主持本次论坛。

  与会嘉宾包括钱文亮(上海大学)、耿占春(河南大学)、亚思明(山东大学)、张大为(天津社科院)等知名学者与评论家,王东东、刘阶耳(山西师范大学)等诗人学者,以及子非花(拾壹月诗社)、苗霞(河南大学)、秦风、张鲜明(河南省诗歌学会)、田桑、高春林、见鱼、武放、牛冲、张杰、关博等诗人代表。此外,闫中(项城市文联)、郭点点(郑州师范学院)、赵双娟(河南大学)、刘一帆(河南大学)等青年学者、诗人,与庞培、宁延达、余怒、刘洁岷、王平、朱怀金、纪余夫、高柳、黑女、吴橘、林水文、夏汉等诗人,以及耿桂军、周俊岭、陈建中、欧阳关雪等诗歌爱好者也参与了研讨。

  会议为期一天半,共设置三场专题讨论。与会专家围绕“新抒情主义”的理论建构与创作实践踊跃发言,现场气氛热烈而富有建设性。与会者一致认为,抒情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内涵,始终是诗歌生命力的核心所在。新抒情主义所倡导的“神性书写、超验精神、新语言发明和智性创作”四大核心要义,为中国当代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

  拾壹月诗社社长、诗人子非花在主题发言中指出,“新抒情主义”并非封闭的标签,而是面向未来诗学的积极探索。他强调该理论既吸纳了上世纪90年代诗歌的“叙述性”与“智性写作”成果,又着力纠正过度理性化导致的诗性消解。子非花提出,现代诗歌应当以“情感”与“智性”为二元旨归,在创作中需破除一切桎梏,从“心”出发,以批判精神重建诗歌秩序。在语言层面,他主张诗人应当创造具有“外科手术般精确”和“当代性诗意场景构建”能力的新语言,通过“炼字术”与直觉想象力,实现对真理的抵达。

  上海大学钱文亮教授指出,本次研讨会采用自由发言形式,延续了莫干山诗会的思想交锋传统。他认为“新抒情主义”的阐释关联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诗歌发展的核心议题,体现了对80年代以来先锋诗歌的超越意识。诗人庞培则认为,抒情始终是诗歌的永恒主题,其真伪之辨关键在于语言背后所承载的个人精神内核。

  山东大学亚思明教授从比较诗学角度提出,“新抒情主义”是对传统抒情主义的“差异性回归”,其理论建构符合德国诗人贝格关于“文学创造历史性新感觉与新情感”的论述。她指出这一理论需要回溯古典诗歌传统,在继承中实现创新。

  诗人余怒强调语言创新的重要性,指出诗人必须突破陈词滥调,保持对语言局限性的清醒认知。他引用庄子的“三言”理论,说明语言既能够表达“象”,也可能遮蔽“象”,诗人应当在语言的动态生成中捕捉真实。

  天津社科院张大为研究员认为,“新抒情主义”是对八九十年代诗歌的反思与超越,本质上是一种追求普遍性与自然性的“弱主义”。这一理论既承接古典文化中对“新”的追求,又在当代语境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与会诗人还就新抒情主义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展开讨论。诗人牛冲认为,在智性写作盛行的潮流中,新抒情主义是对快节奏生活的抵抗,让人在注意力涣散的时代中获得精神救赎。

  为期一天半的研讨会成果丰硕,与会者就新抒情主义的核心内涵、语言创新、抒情与叙事关系等议题达成多项共识。大家认为,在当代诗歌创作中重建抒情的合法性,既是诗学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时代精神的必然要求。

  此次研讨会通过深入对话,为新抒情主义的理论发展与创作实践指明了方向,必将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与研究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