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论坛

把埋没的真诗挖出来

——王立世诗歌简评

2025-10-21 09:47:20 作者:邢昊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邢昊,原名邢少飞,六十年代初生于山西襄垣,现穿梭于晋、京、渝三地,当代先锋诗人、画家。八十年代创办诗刊《黑洞》。作品散见于《北京文学》《作品》,及香港《秋萤诗刊》、韩国《同胞文学》、美国《新大陆诗刊》等中外刊物,累计发表千余首,作品入选《新世纪诗典》等选本。曾获第四届亚洲诗人奖、第十一届李白诗歌奖特别奖等荣誉,著有《房子开花》《人间灰尘》等多部诗集,另有中韩双语诗集《怀乡记》在韩出版,诗作已被译成英、法、德等多国语言。
 

  雾霾遮蔽了众多山西诗人的眼睛,也遮蔽了山西诗坛半壁天日。为了矫正山西诗坛扭曲的形象,近年来,我除了写诗,还主动承担了一项义务——把埋没的好诗,像挖煤一样,从这块贫瘠的土地里挖出来。

  夹缝里的草弯着腰
  夹缝里的花低着头
  夹缝里的空气异常稀薄
  夹缝里的鸟鸣已变调
  夹缝里的阳光都被折射过
  夹缝里的风如箭
  夹缝里的雨像子弹
  夹缝,夹缝
  你是我今生唯一的安身之地

  ——《夹缝》

  王立世的这首诗,被选入著名诗人伊沙主编的《新世纪诗典》。伊沙评论道:从小档案里便可看出,我的同龄人王立世先生,是那种身在体制内的诗人,这让本诗的阅读变得更有意思,作者能够意识到自己身处“夹缝”之中,并对此“夹缝”有了一组具体、生动、鲜活、形象的描述,貌似大彻大悟了。然而,笔锋并未一转,继续顺势向前,结语是“你是我今生唯一的安身之地”——一个大降调的结尾,完全出乎意料,大实话说得令人无语。

  伊沙的评论是精准而精到的,用大实话写诗,而且能写得如此超越超然和超验,令我拍案叫绝。在夹缝里,草弯着腰,花低着头,鸟鸣已变调,阳光都被折射过……这条无奈的夹缝,多么像山西的诗坛。如此脚踏实地、不同凡响的诗歌和诗人,却被长期忽略和忽视,真是一种悲哀。

  王立世是个一步一个脚印,老老实实走路的诗人,他与众多凭空臆造“天路”的山西诗人们大不相同。王立世的诗歌,实在而不玄乎,意味而不哲理,抒情而不滥情,取巧而不投机。更为可贵的是,表现自我的热望促使他在诗歌中,呈现出一种本真和率性。有时候,他的诗采用写实的手法;有时候,他的诗又采用虚构的手法,但这样的虚构一定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本有源。然而,不管他采用什么形式,他的大多数诗歌,总是表达着他一以贯之的愿望,即界说自己在生命中的“自我认知”这一终极目的。当然,王立世的诗歌不仅仅是披露“自我”,它还用共性的威力触动了读者的心。他把自己对诗中主角直接经验的关注,放在视焦中心,从而比较成功地使其诗歌达到了共性的广度。

  成熟的季节,告别了土地
  被剥去皮,磨成面
  搀进水,反复搓揉
  今生,我不再是我自己

  ——《小麦如是说》

  这不是小麦的声音,而是诗人内心深处折射出的真情实感,小麦仅仅充当了诗人忠实的代言人。剥皮,磨面,掺水,还反复搓揉,这一连串的经历,也太坎坷太无奈太无语了。从这首小诗中,我们不难看出王立世诗写的个性风格。我觉得对王立世诗歌的咏物或哲理等等之说,都是对他的误读和误解。托物言志,但这个“志”,并非空洞崇高的“大志”,而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一切都有来由,一切又都衍伸。从此物出发,再超乎物外,让你猛吃一惊,确实精巧精妙。

  开或闭
  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
  因心境而异
  你的柴门
  对我虚掩一生
  又比那些朱门
  充满暖意和高贵
  我不用皱着眉头
  在你门前徘徊
  也不用苦苦斟酌
  是推,还是敲

  ——《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两字,已经被人们用滥了,谁还再敢入诗?但固执的王立世就敢。开或闭,粗看有些费解。再读,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心境而异,才悟到其间另有景象。柴门和朱门,平民和贵族,虚掩和紧闭,冷酷和暖意……难道诗人只仅仅局限于对柴门的满足吗?果真那样的话,那他也太缺乏“理想”和“抱负”了吧。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柴门充满融融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因此,当那月光皎洁,万籁俱寂时,他便不需要皱着眉头徘徊,更不需要像古人那样,费尽心思去斟酌,究竟是推,还是敲。王立世紧紧抓住了开门或闭门这一转瞬即逝的现象,来尽兴地刻画,淋漓地发挥,有出人意料之胜。

  人,有时
  比羊弱,比狗贱,比狼凶
  有摇尾的时候
  有趴下的时候
  有发作的时候
  一般人看不出
  人的身体是一座巨大的动物园
  有开屏的孔雀
  也有打盹的老虎

  ——《动物园》

  人的身体是一座巨大的动物园,这样的比喻可真够大胆和新鲜的。仔细想想也是,我们比绵羊柔弱的时候有,我们比丧家之犬下贱的时候有,我们比恶狼凶狠的时候也有。我们摇尾,我们趴下,我们野兽似地发作……如果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这也许就真沦落为那种单线条的极其失败的所谓“哲理诗”了。但睿智的王立世,恰恰选择了“再出发”。他突发奇想,将人的身体摇身一变,竟然变成了一座既有孔雀开屏,又有老虎打盹的奇妙动物园。我不知道,美丽孔雀的野色和凶残老虎的迟钝,是一种峰回路转?是一种善意回归?还是一种颠覆?和谐或渴望?我只感觉到,我的身体里色彩斑斓,动物云集,别具神韵。这一切的一切,竟然被一首干脆、利索的小诗呈现,真是太有趣儿了。

  颧鹊楼上不见颧鹊
  遥想当年
  诗人王之涣逃离官场后
  移情山水
  登上颧鹊楼时
  宦海的沉浮
  被汹涌的黄河水冲到脑后
  条山上壮观的落日
  让他胸襟顿开
  从此,人生的得失
  不再和他纠缠

  ——《颧鹊楼》

  楼和鹳雀、单纯的王之涣和险恶的官场、汹涌的黄河水、条山和落日……无一不再现了当年并非寻常的壮景。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官场已经远离了,满目的山水也仿佛移情别恋。宦海在沉浮,落日在喋血,但胸襟洞开。这足可以见出诗人对世事,是何等的不萦于心。

  不长胡子
  不像男人
  胡子稀疏
  不够男人
  胡子又长又密
  就是纯爷们吗

  ——《胡子》

  哈哈,最后一句问的真好,也是这首诗的“诗眼”。如果没有这个“诗眼”,这首诗也就不能成立。如果苛刻点儿讲,这样的诗作,略显枯燥和单调了点。

  如果谈到不足,我觉得王立世的极少数诗歌,还或多或少存在着单线条之弊病,有的诗还在固执而片面地挖掘所谓的意义。诗歌是一个饱满的多面体,不能钻进一条狭窄的死胡同里,单枪匹马搞“巷战”。而要以小见大,设法开辟出一个更为辽阔的疆场。如果王立世的某些诗作,不只局限于一事一诗或一物一诗,一事一议或一物一议。能够将生动的日常口语和日常现象,自由和自觉地,十分流畅地融入诗歌的脉络中,体现出平凡处的况味,他的诗歌也许会更为成功。

原载《作家报》2015年7月3日

  王立世,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在《诗刊》《创世纪》《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诗歌1500多首,在《诗探索》《江南诗》《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发表文学评论200多篇。诗歌代表作《夹缝》被《世界诗人》推选为2015“中国好诗榜”二十首之一,入选高三语文试题。诗歌入选《诗日子》《新世纪诗典》《中国新诗排行榜》等100多部选本。部分作品被译介到英美等国。《文艺报》《文学报》《名作欣赏》等报刊多次推出其作品的评论文章。著有诗集《感叹号》《夹缝里的阳光》。获2022年度十佳华语诗人、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奖新锐奖、全国第二十五届鲁藜诗歌奖二等奖、2021年全国十佳诗歌评论家、2022年第二届“名作欣赏杯”晋版图书书评大赛二等奖、首届“新时代.鲁迅诗歌评论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