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域外诗写作研讨会在西安成功举办

金秋十月,古城西安迎来了中国当代域外诗的高光时刻,由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办事处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诗人文摘》承办,贾平凹文学艺术馆、终南令社协办的“中国当代域外诗写作研讨会暨中国诗歌代表团访问拉美并参加2025墨西哥第44世界诗人大会总结会”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艺术馆成功举办。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内蒙和陕西等全国各地的诗人、学者及诗歌爱好者20余人参会,包括今年出版的《中国当代域外诗》丛书第一辑的三位作者即赵剑华、北塔、之道。大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当代域外诗写作的文学价值、现状及前景。
研讨会由诗人、诗评家宋宁刚博士主持。学者王继武代表东道主致辞。
诗人、翻译家、世界诗人大会副主席兼中国办事处主任北塔教授首先做主题发言。他说:“在西安谈域外诗写作,可谓适得其所。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说过,中国有过两次域外诗的高潮时期,一次在唐朝,一次在清朝。唐朝那次域外诗高潮发生的主要场域就是长安。这不仅指我们常说的中土诗人在域外有大量写作,而且在此我要补充或者说强调一个我们之前不太重视的重要内容,即外国人在中国的诗歌写作(那样的写作符合我们一贯的域外诗的定义:一个诗人在国外的写作)。
在西安的历史上,曾经有不少外国诗人在这里生活、工作、写作。他们写的很多作品都是域外诗。就说唐朝吧。与大唐关系最密切的外国当属新罗。唐朝历史文献中留存下来的新罗诗人诗作就很多。比如,金云卿《秦楼仙》诗云:‘秋月夜间闻案曲,金风吹落玉箫声。’从诗题看,此诗应该是在长安所作。还如,金立之《赠僧》诗云:‘更有闲宵清净境,曲江澄月对心虚。’ 另如,金可纪《题游仙寺》诗云:‘波冲乱石长如雨,风激疏松镇似秋。’ (以上引诗均来自日本江户时期学者市河世宁编纂的唐诗补遗著作《全唐诗逸》)。与大唐关系几乎同样密切的外国是日本,日本人也在中土写了大量域外诗。如,晁衡(日本原名阿倍仲麻吕)《思归》诗云:‘慕义名空在,输忠孝不全。报恩无有日,归国定何年?’还如,道慈(俗姓额田)《在唐奉本国皇太子》诗云:‘三宝持圣德,百灵扶仙寿。寿共日月长,德与天地久。’ 另如,辨正《在唐忆本乡》诗云:‘日边瞻日本,云里望云端。远游劳远国,长恨苦长安。’ 另外,高僧空海在唐学法期间,写有多首与唐僧赠答之作,如《青龙寺留别义操阇梨》诗云:‘同法同门喜遇深,空随白雾忽归岑。一生一别难再见,非梦思中数数寻。’需要特别补充的是:唐末时,曾有一位印度诗僧(所谓梵僧)来中国巡礼,其作《长安词》四首之一云:‘天长地阔杳难分,中国众生不可闻。长安帝德承恩报,万国归投拜圣君。’
据我了解,在当代西安,还有外国诗人的域外诗写作;当然,更多的还是本地诗人出国参访并写作域外诗,比如在座的沈奇教授、吕刚教授、西可、之道等。
我们之前在北京、黑龙江、山东、江苏等地举办过多次以‘域外诗写作’为主题的研讨会,这次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举行,有沈奇教授等多位重量级专家莅临,就我这些年力推的‘中国当代域外诗’尤其是‘中国当代域外诗丛书第一辑’发表高见,可以说是‘域外诗写作’的高光时刻。这将激励我们未来在这个领域继续加倍努力耕耘,以期结出更加累累的果实。
当仁不让的是:‘中国当代域外诗写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多年来跟我们一起参加在世界各地举行的世界诗人大会的诗友们。‘中国当代域外诗丛书第一辑’的作者们就来自这股力量。今天在现场的剑华和之道的域外诗写作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也相当高。他们的文笔朴实而有深刻内涵,技巧讲究但无斧斫痕迹,作品既承载了自己深厚的个人人生活体验,也折射出广泛的人类生活经验。尤其是之道先生,他曾经在多个国家长期居留,一边勤谨工作,一边勤奋写作,积累了巨量的作品,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矢志于探索一种新的诗体即六行诗的写作,展现了非凡而耐烦的艺术勇气。‘中国当代域外诗丛书第二辑’中,他可以再出一本,甚至他一个人都可以出一套域外诗丛书。
今天会议的第二个主题是中国诗歌代表团访问拉美暨参加2025墨西哥第44世界诗人大会总结。这是总结,也是为了再次、再三集结——希望有更多的诗友们参加到我们的出访队伍中来,一起在‘域外诗写作’领域耕种,并享受丰收的喜悦。”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域外诗研究专家卢桢先生在书面发言中说:“21世纪以来,域外行旅文化与新诗展开了新一轮的互动。今天,人们无须竹杖芒鞋,便能快捷地穿行在大洲之间,参与到世界旅行的大潮中。由地理位移带来的文化迁徙,构成了文学写作者必要经历的共性体验。“在一个号称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知识讯息急剧流转,空间的位移,记忆的重组,族群的迁徙,以及网络世界的游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经验的重要面向。旅行——不论是具体的或是虚拟的,跨国的或是跨网络的旅行——成为常态。”“远涉重洋”“背井离乡”的“苦旅”意味疏淡了,“文化乡愁”也逐渐退出了域外抒写的情思空间。他们多怀有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化心态,更愿意从域外风景中汲取即时性的经验,随时展开移动的跨界想象。正如新近出版的北塔、赵剑华、之道等诗人的域外诗集,以“中国当代域外诗丛书”的形式问世,诗人们通过自己的域外行旅,旨在为中国读者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如北塔的《解域》,强调一种思想更为自由的写作,他注意捕捉观景时产生的瞬间思维感觉,并将这种感觉进行智性的发酵,在充满哲思意味的象征空间内打磨语词,使得“异国”成为作家思想的一种延伸。他以行走的诗学,为“世界”与“本土”两重话语缔结了诗性的关联,使域外不仅是一种写作题材,而且构成了当下诗学拓展话语空间的一重面向。相比于前代作家,今天的诗人可以更为自由地调动记忆“文件”,进行极具开放性的编码、合成,从而使诗歌情境的层次趋向立体多元,也在全球化语境中抵达了人类文明意识的多重样态,为文本植入了世界主义的元素。透过这些富含异国情思的文本,我们不仅看到了纷繁多姿的域外风景,同时也捕捉到兼具行旅者和文学家身份的诗人对域外行旅作出的差异性反应(包括心理的与文学的),这些反应不断累积并向未来延伸,丰富了当代诗歌历史的内在肌理。”
“总之,作为新诗研究的一个视角,异国体验与文化行旅是新诗发生的推动性要素,值得定向深入考察。从新诗历史发展的角度审视这一要素,可见它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发展形成同步,并在新诗运行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上都留下了坚实的印记。通过串联、辨析异国行旅要素在这些节点上的特征,可以揭示出各对应点之间组构、融合的内在逻辑,串联起新诗发展史中的述景策略衍变、精神主体建构、风景美学延展、比较视野生成等一系列重要的问题,加深我们对新诗的理解。”
诗人、诗歌评论家沈奇教授在发言中说:“域外诗为现代汉语诗歌打开了一扇窗户,可以说是别开新面,也大有可为。”他称赞了北塔在域外诗创作与研究方面所作的努力,也为北塔多年来为中国当代诗歌走向世界、与世界对话,所作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表示由衷地感佩。
随后诗人、学者赵剑华、麦田、西可、之道等结合自己域外诗的写作实践,探讨了域外诗的写作经验与意义。
本次会议第二环节的主题是中国诗歌代表团访问拉美暨参加2025墨西哥第44世界诗人大会总结,主要由诗人、诗学家吕刚教授介绍中国诗歌代表团出访拉丁美洲暨参加2025墨西哥第44届世界诗人大会所取得的成果。他介绍说,中国诗歌代表团这次访问行程超过两万五千里,到访两个国家,参加会议六场——一场多边诗会、两场双边诗会,还有启程仪式暨汉英双语版《中国诗选2024》新书发布会、中国诗歌代表团庆国庆迎中秋朗诵会、‘致敬帕斯’诗歌朗诵会等,赵剑华、王桂林、北塔、之道和李自国等在大会期间发布新书十多种。代表团总共参访景点近20处,其中包括多个名人尤其是文化名人的故居和纪念馆——诗人帕斯纪念馆、作家马尔克斯故居、画家弗里达、里维拉故居、作家海明威故居、诗人何塞马丁故居暨纪念馆以及政治家托洛茨基故居和卡斯特罗纪念馆等。内容可谓极为丰富。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座的之道、西可两位诗人还荣获了本年度世界诗人大会的创作奖,可谓载誉归来。
研讨会和总结会结束后,举行了中国诗歌代表访问拉美归来的洗尘酒会。期间与会嘉宾刘铜瑞、刘水平、安娟、李易、曹萌萌、王楠、崔梦圆等朗诵了《中国当代域外诗丛书》(第一辑)中北塔的《解域》、赵剑华的《随风辽阔》、之道的《咖啡园》三部诗集里的诗作。大家在热烈的气氛中,欢歌笑语、频频举杯,共祝当代域外诗创作和研究的美好前景。
另外,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办事处媒体部主任之道在会上透露:《中国当代域外诗丛书》(第二辑)、《中国当代域外诗研究论集》、《世界诗人大会中国诗歌代表团游记文集》等书已经开始征稿。请广大文友积极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