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诗意赋能振兴路,青春探寻求发展

——全国九所高校乡村实践团赴慈利县、石门县深耕乡村实践见闻

2025-10-29 作者:梁建民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实践团通过政企座谈、产业考察、文化交流等多元形式,深度感受相邻的慈利县、石门县乡村发展脉动,不仅见证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收获了成长与思考,以青春视角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
  编者按:暑假期间,北大湘协组织的来自全国九所高校学生代表组成的乡村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一共10 多人,响应乡村振兴与文化强省号召,在石门籍的国家一级作家、凤凰诗歌村创始人杨拓夫的陪同下,先后赴张家界市慈利县、常德市石门县,开启了一场融合乡村振兴考察、乡土文化、红色文化与人文底蕴的探寻、非遗文化探访与精神文明交流的深度调研活动。实践团通过政企座谈、产业考察、文化交流等多元形式,深度感受相邻的慈利县、石门县乡村发展脉动,不仅见证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收获了成长与思考,以青春视角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常德丁玲文学创作促进会的部分领导和老师参与了这次活动。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但为期一个星期的实践活动却在学子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思考,为以后的人生发展做好了铺垫。学子们返校后,各自写出了心得体会文章,最后一致形成了颇具份量的《北大湘协实践队乡村振兴与红色文化传承实践报告》,供慈利、石门两县参考。
  
产业振兴:文化赋能促发展

  在慈利、石门的调研中,实践团发现两地都重视文化赋能,让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慈利县委、县政府对北大湘协组织的乡村实践团调研慈利非常重视,对调研活动做了充分的后勤保障。慈利县政协主席覃业成接见队员,介绍慈利历史沿革、资源禀赋与发展规划,鼓励学子建言献策;慈利县团委相关领导参与陪同并指导调研。
  8月15日,活动伊始,学子们与慈利县委相关领导、“凤凰诗歌村创始人”杨拓夫开展交流。双方围绕实践方向、当地发展特色深入对话,为后续调研奠定良好基础。
  在慈利县杨柳铺乡龙跃村,学子们实地参观北大清华实践基地—凤娥黄桃基地。2017年,在该村支村两委的支持下,产业带头人陈宏娥种了1000亩黄桃,成立了合作社,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她动情地表示,产业起步阶段曾面临诸多困难:初期缺乏种植技术,黄桃产量低、品质不稳定;村民对新兴产业信心不足,参与意愿低;销售渠道狭窄,优质果子“藏在深山无人知”。在“凤凰诗歌村创始人”杨拓夫的帮助下,黄桃基地才一步步走出困境。杨拓夫为黄桃写了20多首诗,让甜甜的果子有了文化灵魂。陈宏娥说,杨拓夫鼓励她坚持“文化赋能产业”的思路,将当地人文特色与黄桃种植结合。诗歌引来文人墨客、各界群众纷至沓来,黄桃销量涨不停,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特别是建在临近岔溪村地盘上的诗歌客栈每间包房均以诗歌装饰墙面,搭配与诗意呼应的绘画作品,黄桃元素与文学韵味巧妙融合,展现出乡村文化建设的独特巧思,“诗歌+产业”引人瞩目。如今,凤娥黄桃专业合作社已吸纳周边数十户村民就业。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大家学习种植技术,共享产业收益,去年黄桃销售额突破历史,部分农户收入超4万元,真正实现了“一棵桃树富一方百姓”。这与龙跃村、岔溪村支村两委干部的大力支持分不开。
图为学子们在慈利县凤娥黄桃基地同陈凤娥(第一排左三)、杨拓夫教授(第一排左一)合影留念
  8月19日上午,学子们和来石门采风的常德丁玲文学创作促进会的老师们在石门夹山佛果乐园不期相遇。从远处看,一望无垠的田野如一首绿色的诗,空气中浮动着草木与果实的清甜。同学们手持竹篮,采摘成熟的葡萄,指尖触过饱满的果皮,带着对自然的敬畏。佛果乐园主人、爱好写诗的张思红说:“果子的生长,就像人生的修行,急不得。得等风来、等雨落,等它自己慢慢饱满。”一句话让人心头豁然。学子们细细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咬下时汁水清甜,带着淡淡的草木香,体验采摘的快乐。
  在石门县月亮湾羿豪农场,学子们拜访了大名鼎鼎的“橘子诗人”盛勇。30多年来,盛勇陆续承包了70余亩土地,悉心研究柑橘种植技术,即使身患帕金森症也坚持每天检查橘树的生长情况,种出了有“柑橘天花板”之称的新品种“阳光一号”,销量遥遥领先其他品种。此外,盛勇还深耕于诗坛。他从日常的种植生活中总结思想,于脚下的土地中汲取灵感,创作的百余首诗歌被广为传颂。“在你成长的日子里/我为你遮风挡雨/陪你欢歌笑语/涅槃重生的时候/开口笑是你撕心裂肺的痛/也是我难以承受的煎熬。”这是盛勇为裂果的柑橘写下的诗歌,体现了他对生活风雨的深刻思考。

学子们在石门县月亮湾羿豪农场同“橘子诗人”盛勇(左二)合影
  在石门县宝峰街道月亮山社区,学子们与社区干部互动交流,谈论学习体会。随后,同学们站起来,用最饱满的热忱朗诵丁玲文学创作促进会带来的《丁玲文学》刊物上刊登的描绘石门橘子的美好诗歌,他们衷心祝愿被称为“黄金果”、“致富果”的石门柑橘进一步做大做强。活动最后,丁玲文学创作促进会为月亮山社区及金声部落艺术学校赠送了《丁玲文学》刊物及《永远的丁玲》画册,浓浓情谊不言而喻。
  在石门县维新镇峡峪河凤凰诗歌村,这座藏在山水间的村落,没有刻意雕琢的文艺滤镜,却用最质朴的方式,将诗歌与生活牢牢编织在一起,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读懂了:原来文化的传承,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典籍,而是融入三餐四季、田间地头的烟火气。赤脚踩在清凉河水里的瞬间,风里带着草木的清香,耳边是伙伴们的欢声笑语。那一刻同学们忽然懂得:凤凰诗歌村的魅力,不仅在于它“有诗”,更在于它让每一个人都能“感知诗”——感知自然之美、劳动之实、生活之暖。
  在慈利县通津铺镇长峪铺村,学子们参观了农业学大寨遗存、全国规模最大、馆藏丰富的村史馆及令人叹为观止的特色梯田。通过观看村庄发展史影片,系统了解长峪铺村的变迁历程与当下风貌,对该村老一辈干部群众战天斗地,改变贫困面貌的精神感到惊叹,尤其对前任优秀村书记黄炳秀为村庄发展付出的努力与贡献有了深刻认识,真切体会到基层工作者推动乡村建设的坚守与担当。学子们进一步意识到,乡村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而青年一代更应主动接过接力棒,用专业知识为乡村注入新活力。

学子们在慈利县通津铺镇长峪铺村特色梯田参观后合影留念
  8月17日,在慈利县广福桥镇双云村参观后,学子们与村干部围坐在一起,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展开热烈研讨。“双云村的‘一叶(茶叶)一果(柑橘)一水(山泉水)’是得天独厚的资源,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文化赋能和渠道拓展。”有的学子建议;“可以挖掘红茶背后的民俗故事,比如采茶歌、制茶谚语,让茶叶不仅有口感,更有文化内涵。”有的同学们则从专业角度提出建议:“搭建‘云端茶园’电商平台,通过直播带货、预售认养等模式,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直连通道,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种植结构。”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乡村振兴的新思路在碰撞中逐渐清晰。
 
文化振兴:传承非遗焕新生

  在慈利县广福桥镇老棚村古法造纸工坊,在观看“抄纸”工序后,大家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的坚守与不易,也更明白了非遗传承的意义。在慈利县三王村考察途中,大家不时停下脚步交流,“民宿可以增加体验活动,比如让游客跟着村民采野菜、学做农家菜。”一位同学建议。“可以开发‘民宿+非遗’套餐,把古法造纸、竹编等体验项目融入住宿行程,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另一位同学补充道。通过参观慈利县中医院化脓灸研究中心,学子们了解到,作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疗法始于清代,通过将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形成轻微化脓以达到治病强身的效果,对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有独特疗效。研究中心负责人说:“我们现在不仅用它治病,还在研究将其与西医结合,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文化振兴:不忘历史写传承

  8月17日,在地处慈利县城郊结合部的杜心五武术文化展览馆,学子们对有着“南北大侠”之称、曾担任孙中山保镖的武术宗师杜心五致力于武术传承,培养无数弟子的爱国情怀所感动。学子们纷纷表示:“在和平年代,我们更要传承这种爱国精神,用知识和本领报效祖国。”
  8月19日,晨曦初绽,带着对乡土文化与人文底蕴的探寻热忱,实践团的10 多名学子踏上了石门县的探访之旅。从佛果飘香的禅意园地到生机勃勃的农场田间,从温情涌动的社区交流到茶山夜话的诗意剧场,两天一晚的行程里,同学们的每一步都踏在文化与生活的交汇点上,每一刻都浸润着感动与思考。
  循着先辈的足迹,学子们先后走进郑洞国将军故居、陈振亚烈士故居、王尔琢故居,在历史的回响中,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郑洞国将军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参加东征和北伐,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33年率部参加了长城古北口抗战,“七七事变”后,相继率部参加保定会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昆仑关大捷、鄂西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战役,屡创敌顽,战功卓著;1943年调任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军长,率部会同盟军收复缅北,扬威国外。1945年回国,历任第三方面军副司令、东北保安副总司令、代总司令等职,1948年于辽沈战役的重要时刻,脱离国民党阵营。郑洞国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率军在国内外痛击日寇的光辉事迹,为民族立下的赫赫战功,以及湖南郑洞国教育基金会捐资助学3000多万完成改扩建工程,使洞国学校成为石门县农村最好的学校。“洞知天下,修身报国”,郑洞国将军的爱国精神与教育情怀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子。红色基因永不褪色,将军故居里传承的不只是历史,更是一种照亮前行道路的精神火种。

学子们在杨拓夫教授(左一)的陪同下参观石门县洞国学校
  学子们还了解到,石门县磨市镇这片土地不仅走出了郑洞国将军,还孕育了其他两位杰出人物——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参谋长兼第28团团长王尔琢烈士和革命烈士陈振亚(毛岸青夫人邵华将军的父亲)。王尔琢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五斗江、草市坳和龙源口等战斗,有“飞兵团长”的美誉,为保卫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2009年9月14日,王尔琢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陈振亚是用一条腿完成长征的将军,是开国领袖毛泽东的亲家。在三次反“围剿”斗争中,他同红军转战于湘鄂赣地区,身经大小战斗数十次。最终在迪化市南关医院治疗时,被新疆军阀盛世才密令注射毒剂,暗杀于病床上,年仅38岁。这三位被称为“商溪三杰”,他们的生平事迹让学子们深刻感受到这片红色土地的深厚革命传统。一位学子表示:“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学习,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郑洞国将军的爱国精神、勇于自新的勇气和对家乡教育的关怀,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家深刻体会到,正是因为有了像王尔琢、陈振亚这样的无数革命先烈,才有岁月静好,才能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解锁密码  反哺乡村显担当

  从山野间的茶香到纸坊里的匠心,从武术馆的侠义到中医院的传承,从生机勃勃的田园农场到红色文化氛围浓厚的示范区,杨拓夫与学子们用一周时间,读懂了慈利、石门这片土地的文化密码。而这份在行走中收获的感动与思考,必将化为前行的力量,激励着他们在传承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学子们在慈利县三王村参观后合影留念
  此次跨越慈利、石门的研学行程,“沉浸式”的调研场景让全国九所高校的学子们深受教育和启发。在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这个特殊的时刻,追寻烈士、先辈的足迹,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学子们将把这份感动和收获带回校园,激励自己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从慈利到石门,我获得了许多乡村振兴成功的经验,我的家乡也有这样的产业,我希望能把这份经验带回家乡,帮助家乡的发展。”一位同学说。另一位同学感慨道:“无论是杨拓夫教授还是‘橘子诗人’,抑或是每一位扎根乡土的当地村民,他们对土地的热爱深深感动了我。”
  本次北大湘协慈利、石门实践活动,是一次“行走的乡村振兴课”,更是一次“深刻的红色精神洗礼”。实践队见证了慈利、石门“产业兴、文化活、文旅旺、红色浓”的发展图景,总结出“因地制宜、文化赋能、以人为本”的乡村振兴核心逻辑,也明确了当代青年“扎根基层、传承精神、贡献智慧”的责任担当。
  下一步,实践队将进一步梳理调研成果,形成《慈利县、石门县乡村振兴建议报告》,并推动“校地合作”落地;同时,队员们将把实践中的感悟转化为“学习动力”,以“青春之力”反哺乡村、传承红色基因,让“慈利经验”、“石门经验”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绽放价值,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贡献高校学子的青春力量。
  
  2025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