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的土地背后是博大的胸怀
——简评新疆诗人谢耀德的诗
2025-10-20 10:57:11 作者:王世虎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王世虎,1994年生,现居乌鲁木齐。鲁迅文学院学员,新疆作协会员,《作品》特约评论家。有作品见《民族文学》《星星》《诗刊》《绿风》《草堂》《北京文学》《诗选刊》等刊,入选《2024中国青年诗人作品选》等选本。著有个人诗集《如此黎明》,诗合集《柏舟》《十万个春天》《雪落在中国》。
谢耀德,昌吉木垒人。作为新疆老一辈诗歌写作代表,90年代就开始发表作品,其诗歌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其中融合了诗意的叙事和浓郁的情感。他的诗语言简洁、精炼,情感真挚、深沉,擅长通过对新疆大地、民族文化以及历史遗存的描写,来呈现出一种自然、原始的力量。在他的诗中,往往能感受到对土地的热爱、历史的沉思,以及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散文诗》2018年4月刊发他的散文诗《在川藏线上》,并进行头条推广。其中,他在诗观中提到“写作,要大气、有厚度、有钙质、有承载、有感染力、有时代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语言要鲜活、接地气、有禅思、有创新力,要空灵脱俗、有质感、有穿透力,能超越岁月历史,抵达诗意的天空”。一直以来,我想他就是在这样的规则和语言秩序下,进行着不断的尝试和创作,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印记。下面,我们以刊发在《作品》2025年第1期天下好诗栏目的《谢耀得的诗》11首为例,进行赏析。
生命冷暖的背后隐藏着时间的密码。以《雪青马》一诗为例,“咀嚼青草的雪青马/也在咀嚼自己的命”“有些事情并不明了/比如,它吃了青草/青草也把命注入了它的身体/它也是在替青草奔命”“一匹健硕的雪青马奔跑一生/终归尘土/变成一颗旺盛的青草”,这样的诗句读来不免让人惊喜又意外,在思辨的背后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事物变迁的过程中仿佛又回到了原点,马吃草,马是草的一部分,可最终马却变成了那个草,作者直达事物的本质,给读者以新的思考空间。再例如《淖毛湖,风中的树》中,“淖毛湖的风确实很大/不信你看/路边所有的树,无论大小/哪怕一尺来高的树苗/稀疏的头发都扭向东南方/仿佛它们面朝西北敬礼/突然想起几十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激战/内心慨然/树苗一个个队列整齐/雄赳赳守着这片绿洲/令人蔚然起敬”,全诗12行不到100个字却描写的如此深刻传神,淖毛湖位于哈密伊吾县城北73公里处,也是戈壁深处,北面和东面与蒙古国交界,在这样的写作背景下或许你就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的,作者从细节出发以树为例、以树作比,那一个个一排排仿佛就是我们的战士,让人心生敬畏,这片不毛之地也是我们领土的一部分,哪怕再过几十年甚至是百年,我们也不会忘记。
地域文化在诗歌中呈现奇异的一角。谢耀得的诗歌很注重音韵和节奏的把握,尤其是运用新疆本土语言与汉语的交织,使得诗歌在表述上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律感。有时还会通过直接借用维吾尔语中的词汇和短句,来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丰富和多元。以《色皮口的风》一诗为例,“白马驮盐/黑马驮着青稞和皮袄/枣红马紫铜镶边的鞍槽下面/挂着古铜色牛皮壶”“胡琴配琵琶/羌笛对唢呐/沙尘暴淹没了古驿道/牛羊死去/骨头埋地/起草枯黄/大地返青”,读到这里北方大漠、异域风情的画面扑面而来,其中携带着浓厚的地域文化,这些意象和情景不仅给我们以新奇,更为汉语诗歌写作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折射出新疆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再如《大石头的羊》一诗,作者这样写到“一群肥硕的羊/在东天山雪线下,它们/吃着草药,饮着山泉/咩咩叫着,撒着欢儿/落下一路,橙黄色的/地黄丸,六味,九味,百味/戴鸭舌帽的牧人/头枕大地,吹着口哨/嘴里嚼一根蒿子草”,这类新疆方言和书面语的交错,给人以陌生地熟悉感,那些电影里镜头中的画面突然间跃然纸上,仿佛那个牧羊人就是我,悠然自得。同时,这样的短句也耐人寻味,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无限的诗意。在诗歌的创作中,就应该如此,让形式服务内容,而不是一个样式一成不变,这里为作者的创意点赞。
博大的胸怀和赤城的语言引人遐想。兴许是在新疆这片大地上太久了,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因为这里带来的震撼太多了,《谢耀德的诗》11首可整体归属为游记,从哈密淖毛湖、巩乃斯的灯、六星街的手风琴、博尔塔拉左岸的山羊,到巴音布鲁克的落日、帕米尔高原上的老牧人、荒原的天,期间遇到的雪青马、旱獭和大石头羊等等,无不在诉说作者走过的路和遇到的一切,这些都成为了他的诗歌素材,并一一记录下来,呈现给读者,接受大家的检验和时间的检验。但我想说的是,正是因为新疆这片辽阔的土地给了我们博大的胸怀,这里装的不仅仅风景,还有作者对新疆的热爱,诗歌只是一个媒介,因为好的诗歌作品还需要作者真诚的语言表达。以《清晨,博尔塔拉河左岸》一诗为例,“成群的绵羊,像散落戈壁的云彩/浑身棕毛的北山羊,像赳赳武士/在山顶闪烁金光”,全文3句,语言赤城质朴,连续用两个比喻,将我们带回到语境之中,而结尾的一句“在山顶闪烁金光”,将整首作品进行了升华,绵羊和北山羊虽有不同,却都闪烁着光芒,作品灵动脱俗,将日常的普通场景描写的极具诗意和新意,甚至你连一个字都无法修改和删减,这诗是浑然天成的,也是自然生发的。再比如《巴音布鲁克的落日》一诗的结尾,“九曲十八弯,九个太阳/在天鹅的脖颈上,追逐”,宏大的场景意外的落在了一个具体的物上,以具象代替抽象,并进行了再次延伸,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足见其写诗的功力,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背后,是给我们深深地沉思,也只有真诚的写作才能看见其中的奥秘,因为这秘密也是事物本身。
总的来说,谢耀得的诗歌风格在保持其地域性特色的基础上,逐步向更加丰富、哲理化的方向发展,他的作品不仅是新疆文化的展示,也代表了他个人对生活、历史、文化乃至全球化时代个体命运的深刻思考。从早期的直白写实到后期的抽象思辨,谢耀得的诗歌呈现出了一种逐步成熟、不断演变的艺术风貌。他对情感的真挚表达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使得他的诗歌在当代中国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
《散文诗》2018年4月刊发他的散文诗《在川藏线上》,并进行头条推广。其中,他在诗观中提到“写作,要大气、有厚度、有钙质、有承载、有感染力、有时代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语言要鲜活、接地气、有禅思、有创新力,要空灵脱俗、有质感、有穿透力,能超越岁月历史,抵达诗意的天空”。一直以来,我想他就是在这样的规则和语言秩序下,进行着不断的尝试和创作,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印记。下面,我们以刊发在《作品》2025年第1期天下好诗栏目的《谢耀得的诗》11首为例,进行赏析。
生命冷暖的背后隐藏着时间的密码。以《雪青马》一诗为例,“咀嚼青草的雪青马/也在咀嚼自己的命”“有些事情并不明了/比如,它吃了青草/青草也把命注入了它的身体/它也是在替青草奔命”“一匹健硕的雪青马奔跑一生/终归尘土/变成一颗旺盛的青草”,这样的诗句读来不免让人惊喜又意外,在思辨的背后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事物变迁的过程中仿佛又回到了原点,马吃草,马是草的一部分,可最终马却变成了那个草,作者直达事物的本质,给读者以新的思考空间。再例如《淖毛湖,风中的树》中,“淖毛湖的风确实很大/不信你看/路边所有的树,无论大小/哪怕一尺来高的树苗/稀疏的头发都扭向东南方/仿佛它们面朝西北敬礼/突然想起几十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激战/内心慨然/树苗一个个队列整齐/雄赳赳守着这片绿洲/令人蔚然起敬”,全诗12行不到100个字却描写的如此深刻传神,淖毛湖位于哈密伊吾县城北73公里处,也是戈壁深处,北面和东面与蒙古国交界,在这样的写作背景下或许你就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的,作者从细节出发以树为例、以树作比,那一个个一排排仿佛就是我们的战士,让人心生敬畏,这片不毛之地也是我们领土的一部分,哪怕再过几十年甚至是百年,我们也不会忘记。
地域文化在诗歌中呈现奇异的一角。谢耀得的诗歌很注重音韵和节奏的把握,尤其是运用新疆本土语言与汉语的交织,使得诗歌在表述上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律感。有时还会通过直接借用维吾尔语中的词汇和短句,来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丰富和多元。以《色皮口的风》一诗为例,“白马驮盐/黑马驮着青稞和皮袄/枣红马紫铜镶边的鞍槽下面/挂着古铜色牛皮壶”“胡琴配琵琶/羌笛对唢呐/沙尘暴淹没了古驿道/牛羊死去/骨头埋地/起草枯黄/大地返青”,读到这里北方大漠、异域风情的画面扑面而来,其中携带着浓厚的地域文化,这些意象和情景不仅给我们以新奇,更为汉语诗歌写作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折射出新疆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再如《大石头的羊》一诗,作者这样写到“一群肥硕的羊/在东天山雪线下,它们/吃着草药,饮着山泉/咩咩叫着,撒着欢儿/落下一路,橙黄色的/地黄丸,六味,九味,百味/戴鸭舌帽的牧人/头枕大地,吹着口哨/嘴里嚼一根蒿子草”,这类新疆方言和书面语的交错,给人以陌生地熟悉感,那些电影里镜头中的画面突然间跃然纸上,仿佛那个牧羊人就是我,悠然自得。同时,这样的短句也耐人寻味,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无限的诗意。在诗歌的创作中,就应该如此,让形式服务内容,而不是一个样式一成不变,这里为作者的创意点赞。
博大的胸怀和赤城的语言引人遐想。兴许是在新疆这片大地上太久了,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因为这里带来的震撼太多了,《谢耀德的诗》11首可整体归属为游记,从哈密淖毛湖、巩乃斯的灯、六星街的手风琴、博尔塔拉左岸的山羊,到巴音布鲁克的落日、帕米尔高原上的老牧人、荒原的天,期间遇到的雪青马、旱獭和大石头羊等等,无不在诉说作者走过的路和遇到的一切,这些都成为了他的诗歌素材,并一一记录下来,呈现给读者,接受大家的检验和时间的检验。但我想说的是,正是因为新疆这片辽阔的土地给了我们博大的胸怀,这里装的不仅仅风景,还有作者对新疆的热爱,诗歌只是一个媒介,因为好的诗歌作品还需要作者真诚的语言表达。以《清晨,博尔塔拉河左岸》一诗为例,“成群的绵羊,像散落戈壁的云彩/浑身棕毛的北山羊,像赳赳武士/在山顶闪烁金光”,全文3句,语言赤城质朴,连续用两个比喻,将我们带回到语境之中,而结尾的一句“在山顶闪烁金光”,将整首作品进行了升华,绵羊和北山羊虽有不同,却都闪烁着光芒,作品灵动脱俗,将日常的普通场景描写的极具诗意和新意,甚至你连一个字都无法修改和删减,这诗是浑然天成的,也是自然生发的。再比如《巴音布鲁克的落日》一诗的结尾,“九曲十八弯,九个太阳/在天鹅的脖颈上,追逐”,宏大的场景意外的落在了一个具体的物上,以具象代替抽象,并进行了再次延伸,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足见其写诗的功力,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背后,是给我们深深地沉思,也只有真诚的写作才能看见其中的奥秘,因为这秘密也是事物本身。
总的来说,谢耀得的诗歌风格在保持其地域性特色的基础上,逐步向更加丰富、哲理化的方向发展,他的作品不仅是新疆文化的展示,也代表了他个人对生活、历史、文化乃至全球化时代个体命运的深刻思考。从早期的直白写实到后期的抽象思辨,谢耀得的诗歌呈现出了一种逐步成熟、不断演变的艺术风貌。他对情感的真挚表达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使得他的诗歌在当代中国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