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女儿”再出新作!诗人卢文丽《只衔花气与多情》新书雅集举行,骆玉明等名家西湖畔共探“古调新声”
10月12日,西子湖畔桂香初绽,《只衔花气与多情》新书雅集在“阅见西湖”空间开幕。
这场由杭州市作家协会、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杭州市西湖学研究会、阅见西湖、晓风书屋等联合主办的文化盛宴,是以一本旧体诗集为纽带,串联起古典格律与当代生活的共鸣,“旧体诗 如何安放此刻的心”成为全场共探的核心命题。
作为雅集主角,《只衔花气与多情》一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旧体诗集。作者卢文丽是资深媒体人,也是深耕现代诗近四十年的诗人,身兼杭州市作协副主席,曾担纲主编G20杭州峰会典册“最美是杭州”丛书诗词卷《淡妆浓抹总相宜》,著有诗歌、散文、小说集十余部,文学功底扎实深厚。六年前她在写新诗的同时,也开始创作旧体诗,书中两百四十余首诗作,正是她以旧体诗的“旧瓶”酿现代生活“新”酒的鲜活实践。
本书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编辑设计亦暗藏巧思:选《十竹斋笺谱》的饾版套印古图呼应诗意,留足空白,且配了印有谢冕、金鉴才、莫言、徐默、高晔等名家为本书创作的书画作品的花笺,让这本书不只是诗集,更成了融诗画于日常的美学载体。书本中,有“湖上芙蓉醉暖风,岸边翠柳袅晴空”的西湖四季意趣,有“父母院中菜地,四季时蔬常新”的烟火日常,有带队赴淳安下姜村采访的“归途所作”,这些现实生活和工作片段,都被她妥帖纳入格律,打破了旧体诗“只写古意”的刻板印象。读者翻开它,既能触到古典美学的雅致,也能看见生活里的温暖细节。
话题始终围绕这本诗集的文化价值展开。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郁建兴指出,中国文化发现意义,西方文化创造意义,而卢文丽的诗既发现又塑造,其诗以花气观自然、多情映人间,恰合“心中有花才见花”的意涵。他认为诗的价值无关体裁,关键在传递真挚情感,也期待卢文丽创作中进一步见天地、见众生、见自我,延续“花气与多情”。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郑英龙分享,初见诗稿时,便被其“用旧体记当下”的特质打动,这契合出版社“让古典美学流动”的理念;在编辑中增补体裁说明、配《十竹斋笺谱》古图,力求让诗集成为诗意生活的灵感指南,也践行了出版社打造有高度、深度、温度作品的使命。
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诗人黄亚洲,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院(馆)长程士庆作为卢文丽老友回顾了她与诗结缘的历程、创作旧体诗的经历;
杭州市西湖学研究会会长张建庭回顾了西湖千年风雅的发展历程中旧体诗的地位与贡献,夸赞卢文丽为杭州创作的现代诗集《我对美看得太久——西湖印象诗100》是对西湖美学的最精炼的概括,称卢文丽为西湖“诗心”的传承者。杭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朱荣兴指出,卢文丽作为“西湖的女儿”,她的诗对杭州充满了热爱和深情,融合古典味、杭州味和生活味,杭州的独特的韵律与别样风采,正是由这些生活工作在杭州的人们共同打造的。
雅集重头戏属“旧诗新谈”对谈环节。复旦大学教授骆玉明直言旧体诗在当代生活仍有不可替代的存在意义,其语言修饰性强、形式讲究,风格委婉且审美距离感突出,能承载独特美感,而新旧体选择往往与内容适配度、创作者性格等相关。他还从诗歌形式演变规律分析,认为生活与美感感受的丰富会推动表达手段创新,预测未来旧体诗写作与流传会更广泛。
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夏烈强调旧体诗是深入中国人骨髓的文化基因,认为创作者不必割裂新旧体,旧体诗可通过创造性转化被激活,成为新的语言样式。每个人都能在古今文化中找到专属的个性表达方案,卢文丽的旧体诗实践正是对此的生动诠释。
诗集作者卢文丽称自己是旧体诗的一名研习者,坦言创作动力来自于杭州山水之美与生活馈赠,“可以写新诗,也可以写旧体诗,如同你可以爱蜡梅,也可以爱水仙,遵从内心即可。”她始终坚信,旧体诗中蕴藏的“诗心”从未褪色,“相反,在这个信息爆炸、情绪过载的时代,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节制的自由。我写旧体诗,不是为了复古,而是想证明,格律也能丈量当下生活,传统并不是过去式,而是我们正在延续的日常。”
活动现场两侧立着多个古雅的木质展架,几十幅《只衔花气与多情》相关名家作品错落陈列,诗画交融满是文人意趣,读者们纷纷驻足打卡。现场更有浙江各界嘉宾云集,涵盖学界、文坛、文化领域等多方人士,尽显群贤毕至盛况。
活动由杭州电视台安峰主持,现场读者上台朗诵了卢文丽的诗歌。浙派古琴演奏家章怡雯的琴声始终贯穿全场,《梅花三弄》《阳关三叠》《流水》轮番奏响,每一曲皆清亮悠扬,余音绕梁间,“诗乐和鸣”的古典风致与当下雅集的现代氛围相互交织,让古韵与今趣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