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踏秋光循千古游踪 聚文心续一脉山河

——祥云弥渡作家诗人重走霞客路侧记

2025-10-14 作者:素心兰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三十余位云南省祥云、弥渡的作家诗人集结,以一场全程二十四公里的徒步,开启与历史的对话。

  秋晨初醒,文笔塔尖镀上一层金晖。386年前,徐霞客的脚步曾在此停驻;386年后,三十余位云南省祥云、弥渡的作家诗人于此集结,以一场全程二十四公里的徒步,开启与历史的对话。他们的行囊里,装着纸笔,更载着对一方水土文脉的追寻与叩问。

  这既是一次“徒步”,更是一场“寻脉”。队伍自迴龙山文笔塔启程,沿着先贤游记中若隐若现的线索,踏过海子村、二龙桥、桃花渡,行经双龙海、天生桥村、长坡岭,穿越小河村、王家山总府庄与龙眼,最终抵达祥云清华古洞——那个曾在徐霞客笔下熠熠生辉的“滇西第一洞”。
 

八岁女孩与两百年古木

  队伍中,一个娇小而坚定的身影格外醒目——八岁的彝族女孩罗娅波。她是此行最年轻的“行者”。二十四公里山路,于成人亦非易事,她却以稚嫩脚步,一步步踏实丈量。秋阳下,她抬手拭去额角汗珠,目光始终向前——那身影本身,便是“毅力”与“传承”最生动的诠释。

  而在王家山总府庄,一棵两百年的黄连木静立道旁,虬枝舒展,华冠如盖,似在无声迎候这群当代的行路人。古树、茂竹、清溪中悠游的鱼虾……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仿佛正以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时间的故事。小女孩的身影与百年古木同框,定格成文脉赓续的动人一瞬。
 

秋野与诗情的交响

  秋阳虽炽,却蒸不干诗情,反将田野的馈赠焙得愈发醇厚。作家诗人们穿行田埂,看反季玉米拔节生长,看农人自土中掘出饱满土瓜,看花生簇簇垂挂根须,姜叶在风中翻涌成绿浪。此刻,创作不再是书斋中的想象,而是扑面而来、带着泥土清香的鲜活体验。

  “快看,这炮仗花开得多盛!”一声赞叹引来满目绚烂。行至克华庄园,庄主奉茶洗尘,有歌者即兴唱起弥渡山歌,悠扬旋律回荡山谷——文化与山水,在这一刻完成了最自然的交融。
 

抵达与启程:文脉在脚下延伸

  下午五时,队伍终抵此行终点——清华古洞。近四百年前,徐霞客曾手持火把探幽;而今,这群文学的朝圣者带着一路风尘与收获,静立洞口。汗水已干,疲惫渐散,心中充盈的,是沉甸甸的感悟与思考。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本土诗人郁东代表《诗刊》社祥云诗歌小院全程参与活动。他表示,这正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基层服务的生动实践。“唯有将双脚踩进泥土,才能让文字拥有大地的温度。”

  这场行走,远不止于体能的考验。它是对徐霞客探索精神的致敬,是文旅融合的鲜活注脚,是“健康中国”在田野乡间的生动呈现。先贤足迹与时代步伐在此重叠,历史文脉,在每一位行走者的脚下,被重新发现、接续,并深情书写。
 

  (素心兰/文,杨弥光、王自林、穆建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