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张况

佛山南海人文经济学的启示意义

——读“人文经济南海画像”系列作品有感

2025-10-04 作者:张况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张况,著名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佛山市作家协会主席、佛山市首届决咨委专家。

  近日连续拜读了《南方日报》段思午、熊程、林浩峰诸记者关于佛山南海区人文经济的系列论述文章,颇受启发,也很认同这几位年轻记者的观点,觉得有评论几句的冲动。我姑视之为人文经济时代叩问交出的南海答卷,是佛山市南海区的人文经济学启示。

  事实上,南海的基因里,确实流淌着“敢为天下先”的血液。当即将到来的“黄金周”烟火气与岭南文化的厚重感在此交汇,南海这座千年水脉滋养的县域,正以一场超越经济数据的深层变革,向新时代递交了一份人文经济的独特答卷。我认为,南海的探索,并非简单的文旅叠加,而是一次对发展本质的哲学叩问,是如何让经济的脉搏与人文的呼吸达成同频共振的深层次探索。它所体现的是以水为脉,从“物质富足”到“精神丰盈”的文明嬗变进行曲,是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贺富锣鼓”到今日“人文经济”的旗帜高扬,其发展轨迹似乎始终浸润着对人本价值的深切观照。

  通读这一系列文章,我发现南海没有将人文视为经济的装饰品,而是将其作为重构发展逻辑的一个核心引擎。当不少地方仍在“GDP崇拜”与“文化空心化”的漩涡中徘徊无序时,近在咫尺的南海已清醒认识到:一座城市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它能否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真正的精神坐标。此种觉醒,恰如珠江潮水,既承袭历史积淀,又奔向未来。

  五篇文章中的五组关系一如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南海县域辩证法,蕴含着东方智慧般的辩证思维。在“快与慢”的权衡中,它既以文旅速攻抢占流量高地,更以持久战厚植文明根基。快与慢的辩证法,显然是以文化韧性对抗时间焦虑的哲学;在“实与虚”的交融中,让制造业车间与艺术展厅共舞,使城市空间成为“有温度的生活场域”。虚与实的融合术,是让精神血脉滋养实体经济的实践论;在“聚与散”的平衡中,城乡不再是二元对立,而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生体。聚与散的平衡道,其实就是城乡共振中的文明进阶的理性彰显。从九江龙舟划出的产业涟漪,到西樵山文化IP的国际化叙事,南海区的每一个镇街都在以本土文化为底色,绘制兼具乡土根性与世界视野的发展图景。这种“接地气”与“接天线”并重的路径,恰恰回应了全球化时代地域发展的核心命题,亦即如何让地方性知识转化为普适性价值。而南海的答案也确实让人刮目相看,他们以人文为桥,让龙舟精神、桑基鱼塘、工业遗产等“老故事”与数字文旅、时尚设计、国际交流等“新叙事”相互碰撞,最终形成一种可感、可触、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文化生态。诸如此类的探索与书写,我认为,实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的微观诠释。这进一步表明,南海的发展不仅是钢筋水泥的堆叠,更是人与城、传统与现代、效率与速度的和谐共鸣,甚至还是乡土与世界的庄重对话,所提供的是人文经济的南海样本意义。读段思午等人所采写的这一系列文章,我有一种心潮澎湃的激动感,他们写出了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南海勇立潮头的登高姿态,甚至也重塑了佛山县域发展的精神海拔。

  南海的实践当然也尚未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然则其价值早已超越了县域范畴,当人文经济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个案升华为范式,佛山南海的发展经验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发展的终极意义,在于让每一个个体在时代浪潮中寻得归属感、幸福感和社会尊严。我认为,此种南海潮音,既是岭南水乡的浅吟低唱,更是中国县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黄钟大吕。段思午他们所展示的这份南海“新解”,终将汇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乐章,成为文明脉动中一个清晰而有力的节拍。

  事实上,在“广东四小虎”的制造业腹地,佛山南海敢于探讨“慢哲学”,可谓精神可嘉。由此,我似乎看见,千灯湖金融高新区每秒完成万亿级资金流动的同时,松塘村进士牌坊下的读书会正品读《朱子家训》。这种看似“矛盾”的不协调的节奏,实则暗合经济发展规律,即文化如同精密仪器的减震器,既能防止高速运转下的系统崩溃,又能为创新蓄积深层量能。西樵山采石场遗址旁崛起的文创园区证明,对历史沉淀的人文敬畏,反而催生了比土地租金更珍贵的品牌溢价。南海区能敏锐意识到,流水线可以复制产品,却难以克隆文脉,这无疑很难能可贵。同样,大沥镇铝材企业将龙舟文化铸入建材设计,里水镇花卉产业用岭南水乡意境重构全球供应链。这些“实虚互促”的包容智慧,正如盐步老龙舟划破江河的寂静,足见物质的舟楫因精神的划桨者而具有方向的真实探寻,是很有时代意义的。更深刻的是数字孪生技术正在重建康有为故居的时空场景,虚拟世界的文化认同,反过来也为实体产业注入消费黏性。

  仔细观察南海的城乡地图,宛如阅读一份人文经济学教科书,我仿佛看见桂城街道的资本聚集与丹灶镇的田园分散,通过“祠堂+创客空间”的模式形成有机网络。北村渔网编织的非遗技艺,正在成为物联网企业的灵感来源。这种“和而不同”的格局,打破了中心与边缘的传统发展魔咒,让每个村落都成为文化创新的毛细血管。毫无疑问,这样的发展模式是迷人的,可持续的。对此,我乐见其成。

  读段思午他们这些年轻人的文章,我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也似乎瞬间就理解了南海实践的深层意义:改革开放不仅是经济制度的深度变革,更是人文精神的合理解放。当“制造业大市”敢于用文化尺度重新丈量GDP含金量时,当“效率至上”的工业逻辑开始向“诗意栖居”的人文价值致敬时,这种华丽转身,本身就是对“人的现代化”最有力的诠释。佛山南海的探索或许尚在途中,也尚有提升空间,但那些在龙舟鼓点中调试机器人参数的年轻人,已然勾勒出未来中国的生动剪影,那就是经济航母的破浪前行,终究需要人文罗盘的永恒指引。

  说到底,一个地方重不重视文化元素,能否理性挖掘既有的文化底蕴,是否合理利用文化来助力经济发展,这可能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重拾的新课题。

  通读系列文章,我觉得这是南海交出的“人文经济”生动答卷,既像当年康有为的变法精神遇见了黄飞鸿的武学传承,又像桑基鱼塘的生态智慧融入了工业4.0的浪潮,南海这片土地正在回答一个时代的命题,那就是高质量发展究竟需要怎样的灵魂?